GMI認證評估(LOWE’S為例)
1.評估目的:
我們此次評估的目的是為了確認印刷廠是否有能力,在每一項生產環節的過程控制中都能達到Lowes’s所要求的包裝質量標準。此項重要的評估將由GMI經驗豐富的認證工程師參考業界常用的標準來執行。
現場認證評估的內容框架:
GMI在進行現場認證評估時從兩方面觀察
A. 印刷能力測試印張
B. 現場認證文件
2.印刷能力測試紙張:
每家申請認證的印刷廠都必須印刷能力測試印張。此測試印張用來評估該廠是否有能力將印張印到以下的標準
A. 印刷廠是否能夠根據所提供的數碼文檔制作出一套符合Lowes’s標準的印版?
B. 印刷廠是否能夠根據此套印版生產出符合Lowe’s標準的印刷品?
C. 此份印刷品的測量參數是否能夠達到Lowe’s的標準?
此份印刷能力測試印張還可以在印刷廠無法通過認證時,做為其改善缺失時的一個參考工具。
3. 現場認證文件
現場認證主要圍繞以下4個印刷生產過程中的大方向來評估:
1. 印前
2. 制版
3. 印刷
4. 印后
在這4個主要評估方向中細分為不同的子項目,藉此從生產中的各個方面來判斷印刷廠控制生產過程的能力。
每一個子項目我們都會從五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考量:
1. 文件
2. 維護
3. 操作者的表現
4. 現場表現
5. 培訓
4個印刷生產過程的細分
A.印前:
1. 印前圖像處理能力
對印前圖像處理軟件版本,正版證明以及操作人員對于主要圖像處理軟件,如Photoshop.Illustrater,Acrobat的操作能力和文件備份系統進行評估。
2. 結構設計能力
對CAD軟件版本,版權,操作系統,產品包裝的盒樣制作能力進行評估。
3. 印前補露白
針對印前部門基于印刷機特性進行的補露白能力的評估。
4. 打樣
評估打樣設備其能力是否能夠反映實際印刷情況。
5. 看色臺/區域
評估看色區域和看色臺的色溫和看色條件是否符合標準。(需求D50光源)
6. 條形碼檢測能力
評估廠內是否有能力對條形碼的登記進行檢驗。(至少需要印制到等級A或者B)
B.制版
1. 印版網點解譯器RIP
評估印版網點解譯器RIP的狀態和運用能力。
2. 印版成像單元
評估印版成像單元的狀態和運作情況。
3. 沖版機
評估沖版機狀態和運作是否符合標準,并確認沖版機的廢液沒有直接排入下水口。
4. 印版網點測量儀
評估印版網點測量儀的狀態,印版色調讀取能力,定期矯正的證明及其應用能力。
5. 印版質量和缺陷控制
對印版的質量,是否又在印版上放置測控條,印版色調是否在3%-97%的范圍內,且印版是否有依據印刷機的網點擴大情形進行補償等細節評估。
6. 版房溫濕度控制
評估版房的溫濕度的設置以及控制維持的能力。
7. 膠片質量測試
評估膠片的質量。
8. 曬版機
評估曬版機的狀態和操作。
C.印刷
1. 印刷機保養
檢測印刷機的保養和維護狀態,包括上油,氣壓濾清器,飛達,滾枕,紙張傳輸系統等。
2. 印刷機潤版系統
印刷機潤版系統的狀態以及水輥的維護情況。廢水的排放及處理以及潤版液的參數狀態。(溫度,PH值,導電率以及酒精含量)
3. 印刷機供墨系統
評估印刷機供墨系統的狀態以及墨輥之間的壓力調整和保養,墨鍵的開度能正常調整且開度均勻。
4. 墨色遙控
檢測控制臺上的遙控墨鍵開度是否與印刷機相對應。
5. 橡皮布以及襯紙
檢測橡皮布和襯紙的狀態及維護。
6. 印張質量管理體系
評估是否有系統性的方法與程序進行印張的質量檢測,評估四色,專色,套準以及其他方面是否符合ISO 12647-2或其他印刷控制標準。同時也評估印張抽檢頻率是否能夠確保大貨的生產品質。
7. 色度計
確認工廠有使用色度計的流程,現場操作人員具備正確的使用色度及來測量專色和四色油墨密度和Lab值得能力;并有足夠的知識和去應用測量的結果來調整控制印刷機出來的顏色。儀器有進行正確校正。
8. 印刷車間溫濕度控制
評估印刷車間的溫濕度條件是否達標并能起到讓印刷紙張穩定的作用,是否能維持溫濕度的狀態。
9. 耗材質量檢測
評估是否有對紙張,四色油墨,專色油墨,橡皮布,印張,潤版液,原水和酒精的品質進行來料檢測。
10. 四色油墨
評估廠內對于四色油墨的質量檢測能力,并確認與四色油墨生產商的合作關系,展色后的油墨色差與標準相比不應超過△E 2.0;油墨的質量檢測可以由內部執行或外發-如果外發,廠內必須有油墨質量檢測控制程序。
11. 專色油墨
評估調配專色油墨的能力,并確認與專色油墨生產商的合作關系。展色后的油墨色差與標準相比不應超過△Ecmc 2.0;油墨的調配可以由內部執行或外發-如果外發,廠內必須有油墨質量檢測控制程序。
12. 紙張倉儲管理
評估包括紙張的倉儲情況和來料檢查。
13. 紙張印刷前調濕處理
評估紙張溫濕度,紙張庫存管理方式(紙張先進先出),印刷生產前對于紙張穩定性的準備。
D.印后
1. 裱紙能力
評估廠內裱坑紙的能力。
2. 刀模版制作
評估廠內刀模版的制作和生產能力,也允許外發制作刀模版。
3. 模切能力
評估廠內模切設備與模切能力。
4. 上光能力
評估廠內上光裝置(連線或離線)以及上光能力。
5. 結構測試
評估印刷廠現有設備以及其耐爆破測試和耐摩擦測試的能力。
6. 折盒,糊盒和打釘的能力
評估折盒,糊盒和打釘的能力,手工折盒和糊盒也被認可。
7. 印后成品的質量控制
評估廠內是否有系統性的印后質量檢驗流程,紙張不能有裂開和脫模等現象。
8. 包裝與運輸
評估工廠是否有系統性的管理流程來減少包裝運輸過程中,對于打帶,包裹,存儲,堆放以及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耗損。
|